印度教圣典
śruti(=声传启示)或吠陀经
它包括 4 部吠陀经:
梨俱吠陀》(赞美诸神的吠陀偈颂)
雅祖尔吠陀经》(仪式公式吠陀经)
萨摩吠陀》(歌曲和旋律吠陀)
阿塔瓦吠陀》(《阿塔尔文吠陀)
四部吠陀依次包含
一个基本集,即 samhitâ(多为诗歌),在指定用于仪式时称为咒语。
散文解释:《婆罗门经
另一个更深奥的系列:《阿兰若经
推测性论文:奥义书
Samhitâ-s
梨俱吠陀赞美诗集》是一部基本诗集,其他诗集都是从这部诗集中衍生出来的。它包括 1028 首赞美诗,分为 10462 节,其中第一节献给梨俱吠陀的守护神阿格尼。赞美诗在《梨俱吠陀经》中的地位相当于《诗篇》在基督教礼仪中的地位。它们构成了一个诗歌宝库,可为各种场合提供礼仪祷文和朗诵(另见此处)。
Sâma-veda-samhitâ》主要由摘自《RVS》的诗句组成,并被改编为唱诵诗歌。这是一部带有音乐符号和旋律指示的颂歌(另见此处)。
Yajur-veda-samhitâ 将直接用于崇拜的诗歌和散文形式的公式组合在一起,并按照仪式中使用的顺序排列(另见此处)。
Atharva-veda-samhitâ 包含长寿、预防疾病、恶魔附身、赢得他人的爱或财富的魔法咒语。
薄伽梵歌》由至高无上的神--斯里-克尔须那与他的信徒、密友和弟子--阿周那之间的对话组成。阿周那向克尔须那提问,而克尔须那则解释了精神实现的科学。
薄伽梵歌》是《摩诃婆罗多》的一部分,由阿瓦塔拉作家斯里拉-维亚萨德瓦(Srila Vyasadeva)编纂,他在 5000 年前出现在地球上,就像斯里-克尔须那一样,通过写下吠陀智慧来造福后世。
被公认为印度精神智慧的瑰宝。
吠陀经》定义了存在的本质,教导人们 "自我"(ātman)与 "梵"--无差别的终极实在--具有相同的性质。人类对这一实相的感知被关于自身和世界的错误知识(viparyaya)所遮蔽,使其无法体验完整的统一性。在《奥义书》中,被称为梵(宇宙自性)的纯粹意识被视为宇宙的基质,世界和个体化意识(ahaṃkāra)都由此产生。但根据《吠陀》,所有这些形式都只是虚幻的表象,因为现实中只有婆罗门存在。整个世界并不像它看起来的那样:它没有独立的存在,它是终极实在的显现,它只是一种表象,它是通过 "摩耶"(婆罗门内在的创造力)的作用而产生的。
当今最具代表性的吠陀学派之一--阿婆达吠陀学派(Advaita Vedānta)--特别强调的正是这最后一个方面(Ādi Śaṅkara,公元 800 年)。据说,商羯罗4 影响了许多印度思想家,如斯里-奥罗宾多、泰戈尔、奥修、拉玛那-马哈希以及许多外国科学家,如薛定谔和爱因斯坦。
其他唯识学派包括罗摩努迦(Rāmānuja)的唯识学派、宁巴卡(Nimbarka)的唯识学派、马德瓦(Madhva)的唯识学派、瓦拉巴-阿查里耶(Vallabha Acharya)的圣训导学派(Śuddhādvaita)、巴斯卡拉(Bhāskara)的唯识学派(Bhedābheda)。
奥义书中教导的绝对知识之路可以用以下三句话来概括:
只有梵是真实的(Brahma Satyam)
世界是虚幻的(jagan mithyā)
个人与梵无异(jîvo brahmaiva nāparah)。
学生必须通过直接经验认识到他内心的自我与梵并无不同:"我 "就是梵,这使他感知到梵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
正是上师(大师)通过传授教诲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永恒本性,这就是这一伟大论断的精髓所在:
Tat tvam asi :"你就是那个"。
在接受了教导之后,学生必须自己反思,他还必须对自我进行冥想。对经文信息的思考是这种冥想的支持,比如这个咒语,它肯定了我们的神性,充满了幸福:
苏哈姆:"我就是他"
在吠檀多(Advaita Vedānta)看来,宇宙是一个单一的实体,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物体之间的区别源于对超越时空的梵的真实本质的无知。在这种无知的状态下,个人成为世界幻象的俘虏,无法摆脱轮回,这是他的业力所造成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