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手能让我们通过触觉理解 "满 "和 "虚"(阳和阴)的概念。在推手中,"满 "相当于密度大或注意力集中,而 "虚 "则相当于放松或注意力不集中。训练包括适应对方的触感:如果对方的触感是饱满的,你的反应就是空虚,反之亦然。在中国古典思想中,"虚 "和 "满 "的概念存在于所有艺术中(绘画、书法、音乐)。推手还能让我们感受到现实中不断发生的变化,就像水一样,沿着阻力最小的路线流淌。
推手通过各个方向(上下、前后、圆周)的弹性运动,扩大了我们的感官范围。身体变得灵敏而强壮,能够轻松做出反应。通过学习推手,我们可以为所有的防御和攻击技术创造触觉:招架、格挡和打击。通过练习爆发力,您可以研究如何将力量传递给您的伙伴。推手还介绍了不平衡原理。推手为自由搏击做准备,因为它系统地训练你与对手接触时的战斗阶段。
基本练习是用一只手在现场进行接触,研究不同的用力方向。向前推、拉、偏转、上下移动。然后我们进行双手练习,就地移动。首先我们学习力的弹性方向,然后学习如何失去平衡,推拉你的同伴。开始时,你要粘住你的伙伴,然后在他移动时粘住他,连接并跟随所有的方向变化。
推手训练--"以手推己"--是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和咏春拳等中国武术的一个方面。推手与中国文化的基本理念密切相关。让我们来看看意拳推手的具体特点:
1.螺旋式的连续性
2.打破螺旋
3.转变和抵御攻击
4.传递力量
5.无为而治
1.螺旋式的连续性
意拳推手的特点是双手形式。双方相对的前臂接触,尽可能靠近手腕(见照片 1)。前臂呈螺旋状旋转。双手指向对方。双方交替做同样的动作。上下左右的交替动作可以增强前臂的敏感度。这个手势象征着阴阳(永恒的变化,不破不立)。缠绕时的触感既不能太空(柔软),也不能太满(收缩)。触感的调整是为了跟随和感受手势的持续展开。重复这一手势可以统一双方的感觉。通过这种和谐的训练,你可以感受和倾听皮肤在密度和空间上的变化。这个手势是突破(主动进攻)的前奏。在学习推手时,这些螺旋动作可以在现场和移动中系统地进行。
2.打破螺旋
当一方想要攻击、推挤或失去平衡时,螺旋就会中断。打破阶段是通过保持接触来实现的。用手推手可以让你感受到节奏、密度(满或空)和意志的变化,并做出适当的反应。在意拳中,可以用一只手或两只手发起攻击,手的目标一般是身体的中心。手的攻击可以转化为肘击和肩击。学习如何打破螺旋与学习如何传递力量和转换动作是相辅相成的。为了避免失去平衡,你需要通过粘连和跟随来转换和抵挡攻击。
3.转换和偏转
有几种方法可以避免失衡或攻击:
1.取消
2.偏转
3.变形
4.吸收
1.最理想的反应(也是最困难的反应)是在攻击开始时立即取消攻击动作。具体做法是改变接触的密度或手势的方向而不中断。你的伴侣会紧随其后,或者被阻挡在原地。
2.当你觉得你在某个方向上太满(会造成真空)时,你就会偏离。偏离的程度取决于推动的方向。例如,在单手大力推举时,在保持手臂接触的同时移动后脚,让推举向空隙推进(见图)。动作技术控制得好,就更容易抵挡推力和攻击。
3.身体的弹性使推力的转换成为可能。你在刺击过程中保持接触,并改变攻击方向(通过坚持不懈);你的同伴有可能失去平衡,不得不跟着改变方向。这种变化可用于任何类型的推力或攻击。
4.当推力没有被取消、偏转或转换时,就会被吸收。扎根是吸收的基础。通过向地面扎根,你可以使 "身体弧线 "变得圆润,并通过将力量传递到地面来吸收力量。这种吸收可以使弓箭返回到对手身上。在推手中,我们对 "满 "和 "虚 "做出反应。满的同义词是过多的收缩、过多的振幅、过多的意志力等....。空虚是太软、缺乏存在感、缺乏根基、缺乏接触的同义词。
这些技巧以前是通过 "十里"(试劲)单独学习的。力不是蛮力,而是 "像丝线一样缠绕和延续的力量"。
4.传递动力
通过向合作伙伴传输功率,可以......:
1.不平衡
2.击打
3.失稳
意拳中通过 "发力 "技术研究传力技术;在其他中国武术中,我们也讲 "发劲"。在发力之前,必须通过张庄和十里蓄力。
1.发劲是利用身体的伸展力来达到失衡的目的。失衡可以通过向前推、向后拉或使用对立的力量(左/右、前/后)来实现。推的力量必须像弹簧一样(短、宽、有爆发力)。使用的是身体的整体力量(zheng ti)。
2.击打时,"发力 "用的是 "叩击之力",能穿透几厘米。在推手中,只接触身体;身体上的发力会破坏对方的稳定,但不会使其丧失能力。
3.为了破坏稳定,法力会使用多种力量:摩擦、按压、缠绕、扭转和摇晃会产生真空状态,从而将各种技巧串联起来,破坏稳定。例如,摇动的力量是连续的法力,就像摇动一棵橄榄树。用于破坏稳定的 fa-lis 达到了不平衡和打击的极限。
所有这些力都是由身体在空间中的支撑感觉和内力(伸、屈、合、反)产生的。推手的目的不是要击倒你的伴侣,而是要研究力在接触中的各种传递方式。在散打(自由搏击)中,力的传递对招架和攻击技术至关重要。
推手是中国道家无为概念的实际应用。螺旋运动和连续性转换使其得以应用。螺旋运动是一种感知正确行动时机的方式。行动时不冒任何风险;我们像流淌的河水一样,顺着路线轻松前行。我们没有取胜或主导的欲望。不行动意味着倾听,意味着与内在和外在自我的渗透。
这种观念是积极的。有为而无为是一种自由放任/放任自流。确保行动能够自行进行。蛇或龙的形象恰如其分地描述了这种无为观念:"龙的身体柔软,没有固定的形态;它起伏不定,向四面八方弯曲,收缩以展开,折叠以前进;它拥抱云朵,云朵总是带着它,它前进而不消耗自己"。
推手
中国搏击的一种文化形式
推手是一种学习与中国文化相关的技术和理论原则的训练形式。这种搏击形式与西式搏击的目的不同。推手是通过接触和触摸来感受和谐、流畅、弹性、变化、爆发力和扎根性。在不使用蛮力的情况下实现控制和支配。
推手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单独练习(扎根与合一的 "斩壮"、力的转化与延续的 "士力"、力的迸发的 "发力"、运动的 "摩拳擦掌"),然后才能成对运用。
推手是使身体达到理想战斗和健康状态的关键。持续的接触训练有助于为散打(自由搏击)的近身搏击阶段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