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格亚尔-林波切(SOGYAL Rimpoché)是 RIGPA 协会的喇嘛。
在这里,索甲仁波切将禅修作为一种揭示内心平静的修行方式。他谈到了当我们接触到心灵的本性时所感受到的加持。
佛陀的教诲浩如烟海。仅 "佛陀之言 "就有一百多卷。此外,印度大学者的注释和论文也有两百多卷,这还不包括西藏大成就者的所有著作。
然而,佛陀的教诲却可以用一种非常深刻的方式加以综合。我记得我的上师顶果钦哲仁波切说过一句话:
佛陀的教法既 "博大 "又 "精深":"博大 "是学者、班智达的方法,"精深 "是瑜伽士的方法。
当佛陀被要求总结他的教导时,他说
"不要做任何消极的行为
积德行善
驯服我们的这颗心
这是所有佛陀的教诲"。
"不做任何负面行为 "是指摒弃一切有害和负面的行为,这些行为不仅会给他人带来痛苦,也会给自己带来痛苦。
"培养美德宝藏 "是指采取积极有益的行动,为他人也为自己带来幸福。
然而,最重要的是 "驯服我们的这颗心"。
这就是为什么纽珠堪仁波切等上师经常说,这句话就概括了佛法的精髓。
因为如果我们能认识到自己心识的真正本质,这就是佛法的根本所在,也是我们整个存在的根本所在。
心是一切的根源,是苦与乐、三昧耶与涅槃的根源。在藏传佛教中,心被称为 "万物之王"--"昆杰嘉波"--主宰万物的普遍原则。正如伟大的莲花生大师所说
"不求斩断现象之根,但求斩断心灵之根"。
这就是为什么佛陀的这些话对我有如此大的启发:
"我们是我们所想的,我们的一切都源于我们的思想。我们用思想创造世界"。
以清净心言行,幸福就会随之而来。"只要我们能记住这句话,并将其铭记于心,保持心灵的纯净,幸福就真的会随之而来。佛陀的所有教诲都旨在驯服我们的这颗心,保持一颗纯净的心。
这首先要从禅修开始。我们让所有动荡的思想和情绪在一种极为自然平静的状态中安静下来。正如纽殊堪仁波切所说的那样
"让我们在伟大的自然安宁中休息
这颗被业力和神经质思想无情打击的疲惫之心、
就像无情的怒涛破浪
在无边无际的三摩地海中。
让它在大自然的宁静中安息吧。"
那么,思想和情绪是如何沉淀的呢?如果让一杯浑水静置而不摇晃,泥土颗粒就会逐渐沉淀到水底,让水的自然清澈显现出来。
同样,当我们冥想时,我们会让思想和情绪沉淀到一种自然轻松的状态。
过去最伟大的大师之一说过一句精彩的话,当我第一次听到这句话时,我茅塞顿开,因为这两句话揭示了心的本质以及如何安住于心--这就是冥想的修炼。在藏语中,这两句话非常优美,近乎音乐般chou ma nyok na dang, sem ma chu na de。大致意思是
"水,如果你不去搅动它,它就会变得清澈;心,如果你不去改变它,它就会找到自己的自然安宁"。"
这段话的精妙之处在于,它强调了心灵自然的一面,即让心灵顺其自然,不做任何改变。
我们真正的问题在于操纵、捏造和过多的想法。一位大师常说,我们所有心理问题的根源都在于这种过多的想法。正如佛陀所说:"我们用思想创造了世界。"但是,如果我们保持心灵的纯净,让它在自然状态下安静地休息,那么当我们修行时,就会发生非常奇妙的事情。
在佛教的道路上,冥想的第一项修炼是 "沙马塔",藏语为 "shiné",意为 "安详地保持 "或 "宁静的冥想"。开始时,我们练习的是注意力。
沙马塔可以在一个物体上练习,也可以在一个支撑物上练习,或者在没有物体的情况下练习。有时我们用佛像作为练习对象,或者像所有佛教流派一样,用轻柔和专注的方式观察呼吸。
我们的问题在于,我们的心总是心不在焉。心不在焉时,大脑就会产生无穷无尽的想法。没有什么是它不想的,也没有什么是它不做的。如果我们只观察它,就会发现我们是多么缺乏辨别力,我们是多么任由各种想法侵袭我们,将我们引入歧途。
这已经成为我们所有坏习惯中最糟糕的一种。我们没有自律,没有办法集中精力去应对纷至沓来的各种念头;无论出现什么念头,我们都会任由自己陷入幻觉的漩涡中,我们把它们看得太重,以至于最终不仅相信了它们,还认同了它们。
当然,我们不能压抑自己的想法和情绪,也不能沉溺其中。我们的问题是让自己想得太多,结果导致身心疾病。
许多藏医都观察到,现代社会中因气场(体内的空气)紊乱而导致的疾病正在重新抬头。它们都是由过多的烦躁、忧虑、焦虑和思虑以及主导我们生活的生活节奏和攻击性所造成的。
我们唯一需要的就是平静。因此,我们发现,只需静坐片刻,吸气呼气,让思绪和情绪静静地沉淀下来,就能让我们得到很好的休息。
当我们让自己变得注意力不集中、心不在焉时,当我们想得太多、迷失在思绪中时,当我们产生心理问题和焦虑时,解药就是注意力。
萨玛塔练习的纪律就在于不断地让心回到呼吸上。如果你分心了,在你意识到的那一刻,只需将你的心回到呼吸上。没有其他必要。即使问 "我怎么会让自己分心 "也是另一种分心。
简简单单的关注,不断地将心思带回呼吸,会让它逐渐平静下来。当你想哄孩子睡觉时,他会想和你玩,如果你让他玩,他会变得越来越烦躁,永远无法入睡。你需要把他们抱在怀里,陪着他们,细心而平静,他们最终会平静下来。心境也是如此,无论它多么激动:一次又一次地将它带回简单的呼吸中。
渐渐地,心灵就会平静下来,融入自己。
当然,一开始你可能会有一点自我意识。你会认为,当你观察呼吸时,有三件独立的事情:呼吸的行为、呼吸的人和呼吸本身。
但渐渐地,随着练习的完善和心境的沉淀,呼吸行为、呼吸和呼吸者会融为一体,最终你就好像变成了呼吸。
大师们总是强调,在练习 "平静休息 "的专注力时,不要过于集中注意力。这就是为什么他们建议将 25% 的注意力放在呼吸上。
但正如你所看到的,仅有注意力是不够的。当你观察呼吸时,几分钟后,你会发现自己正处于一场足球比赛之中,或者在自己的电影中扮演主角。这就是为什么要将 25% 的注意力用于持续不断的觉察,以监督和验证你是否始终专注于呼吸。剩下的百分之五十的注意力则留给宽敞的放松。
当然,注意力的划分不一定要如此精确,只要注意力、清晰的意识和宽松的放松这三个要素都存在就可以了。
宽松确实是一件美妙的事情。
有时,简单的 "宽敞 "本身就足以让心灵平静下来。这种宽广的特质正是冥想的精神所在,也是冥想的基本大方。在萨玛塔的练习中,当我们能将这种宽广的放松与专注于呼吸的注意力结合起来时,心就会逐渐沉静下来。
当它沉淀下来时,一些非同寻常的事情就会发生--你自身所有支离破碎的方面都会沉淀下来,你会发现自己是完整的。消极和攻击性、痛苦、苦难和挫折感最终被化解。你体验到了和平、宽敞的放松和自由。由此而来的是一种深邃的宁静。
当我们完善这种练习并与呼吸融为一体时,作为练习对象的呼吸本身最终会消失,我们会发现自己悬浮在当下。
我们达到了以一个点为中心的状态,这就是萨玛塔的成果和目标。
保持当下的宁静是一项卓越的成就,但回到一杯浑水的例子,如果你不摇晃它,泥土颗粒就会沉淀下来,一切都会变得清澈。然而,泥土颗粒仍然存在,在最底层;你摇动它的那一天,泥土颗粒就会浮出水面。
只要我们追求静止不动,我们就能享受安宁和休息,但只要我们的心灵受到一点干扰,误导性的想法就会再次出现。
停留在沙马塔的当下不会让我们进化,也不会让我们觉醒或解脱。当下的意识成为一个微妙的客体,而安住于当下的心则成为一个微妙的主体。
只要我们还停留在主体和客体的境界中,心就仍然是三摩地普通概念世界的一部分。
但在修习萨玛塔之后,我们的心就会回归到平静和稳定的状态。就像照相机中的图像在你聚焦时会变得更加清晰一样,萨玛塔的单点专注让心的清明更加清晰地显现出来。
随着蒙蔽逐渐消除,自我及其抓取倾向开始消解,毘婆奢那(藏语 lhak tong)的 "清观 "或 "深观 "就会显现出来。
在这个精确的时刻,我们不再需要把自己固定在当下,我们可以超越自我,向实现非自我的智慧开放。这才能战胜幻觉,将我们从三昧轮回中解脱出来。
考虑一下这对我们管理思想和情绪的方式的影响。首先,由于缺乏安全感和稳定性,我们的思想会变得散乱并受到侵袭。
这就是为什么在正念练习中,我们只关注一个对象--呼吸。
但无论出现什么念头,它们总是且仅来自我们的心,就像阳光来自太阳,海浪来自大海一样自然。
我们现在处于 "平静的休息 "状态,万物都在上升,尽管它们从未与我们分离,而我们却已不同。不再需要担心失去平衡或分心,不再需要阻碍正在上升的事物,因为深邃的视野已经开启。
我们变得像一块磐石,面对狂风和潮汐,而不再像以前那样,被轻微的呼吸卷来卷去。
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保持清醒的意识。
在这种不动的状态下,当一个念头出现时,如果我们能以这种清晰的意识去识别它,它就会回归到心灵的本质中去,化为乌有。
思想和情感就像大海的波涛,涌起又回归,融化在浩瀚的大海中。
我们变得像大海本身一样,浩瀚、宽广、平静。除了保持这种清晰的意识,我们别无他法。
当然,升起的东西可能会破坏初学者的稳定,使其重拾旧习。
当上升的东西被视为与我们分离时,我们就会迷失自我。在这个关键时刻,在升起的东西变成思想之前,我们绝对必须保持清晰的意识。我们必须照顾好自己的清晰意识,就像一个自然的提醒,让我们不断回来,如果没有它,我们就会被冲走。
我在这里描述的是一个名为 "静止、运动和清晰意识"(né gyn rig sum)的过程,随着我们达到越来越深的领悟阶段,它的意义也在不断加深。
当我们不断进步,让升起的东西在清晰意识的照耀下溶解并释放出来时,它只会加强和延长静止,就像海浪和漩涡点缀着大海一样。
通过清明的纯粹觉知和觉悟非我的智慧,我们可以通达心灵的本质。随着我们的进步,我们会对现实和自身的本质有深刻的洞察;事实上,随着主客二元性的消解,我们会达到不二的境界。
当我们达到这种境界时,就会体验到一种深邃的宁静。纽殊堪仁波切经常谈到伟大的自然安宁--"贤贤瓦堪布"(rang shyin shyiwa chenpo)--心性的深邃安宁,偈颂的安宁、大手印的安宁和卓巴堪布(Dzogpachenpo)的安宁。正如佛陀所说
"涅槃是真正的平静。
当我们达到这种心性的宁静时,我们会发现一片广阔无垠、豁然开朗:乌云消散,露出无限开阔的天空。
在这片天空中,闪耀着我们佛性的太阳,我们的菩提心,觉醒之心。
太阳有两个奇妙的特质:热和光。它的灿烂光芒与智慧相似,它的温暖与爱和慈悲相似。
如果你问:"什么是佛心?"它就是:智慧和慈悲。
正如教义所说,我们都有佛性,我们都在成佛。心净则智净,心净则慈悲。如果你净化了自己的思想,这种没有被无明污染的纯净智慧就是智慧。当情感得到净化,就会升华为慈悲。
通过这种方式,通过这种修行,我们可以掌握心灵本性的深邃纯净,也就是佛陀两千五百多年前在菩提树下(现在的菩提伽耶)觉醒时所说的大安宁。他说的第一句话是
深邃的宁静、自然的朴素、无拘无束的光辉"。
顶果钦哲仁波切常说:"佛陀用这些话宣告了他觉醒的核心,即卓巴钦波(Dzogpachenpo)的境界,也就是大圆满。
我们要通过修行达到的正是这种深邃的安宁。事实上,当我们达到这种境界时,"驯服我们的这颗心 "就完美完成了。
看看,当爱激励和感动我们时,我们会发现自己是多么的无助。同样,当我们通过这种修行认识到心灵的本质时,它就会化解和消解普通的想法和情绪。
然后,无尽的慈悲和爱就会通过我们散发出来,就像太阳给我们温暖一样。
一旦我们与本有的纯净本性、佛性相连接,我们的根本善性--我们的善心--就会显现出来。温柔、慈悲和爱就会从我们身上散发出来。这样,你不仅能与自己完全接触,还能与他人完全接触。你会感受到真正的合一。你与他人之间不再有任何隔阂。甚至在你自己的不同方面之间也不再有分离。
很多时候,障碍和问题都是我们自己造成的。我们在与自己作战。通过这种练习,自我的控制力会松弛下来,我们的抓取倾向也会消失。因此,分裂和内心挣扎所带来的冲突、痛苦和苦难也随之消失。
我们第一次从根本上原谅了自己。
同时,期望、恐惧和焦虑也随之消失,所有的阻塞感和封闭感也随之消失,那种与自己和他人格格不入的感觉,那种与自己的感受隔绝的感觉,阻碍了我们获得幸福。
当我听到这些由伟大的大师们传授的佛陀教诲时,当我通过我所知道的微不足道的练习,在自己的内心深处感受到它们的真理时,我感受到了它们的巨大祝福。
非凡之处在于,你能切实体验到教诲中蕴含的真理。这不是基于信仰或信念的东西,你可以自己去品味和理解。
体验之后会发生什么呢?
你会感受到无尽的爱和慈悲,你会被感激之情所淹没。你最大的愿望就是分享这一真理,帮助世界各地的众生摆脱痛苦,拥有这种终极幸福、伟大的自然安宁、佛陀的安宁。
每当你在禅修中体验到这种安宁时,无论多么谦虚,都要发自内心深处地祈祷,就像我们在《大藏经龙钦宁寺序品》中所做的菩提心修持一样:
被清净的各种感知催眠
犹如水中月的虚幻倒影
众生无休止地徘徊,迷失在三摩地的恶性循环中。
为了让他们能够在光亮和空间中找到慰藉和幸福,我的光亮和空间穿透了他们精神的所有真性、
我唤起爱、慈悲、喜悦和
觉醒之心--菩提之心--的无量爱、慈悲、喜悦和平等心。
您的愿望是让所有众生在心灵的真实本性中找到安宁和幸福。我相信,在二十一世纪,许多人正在寻找的是蕴藏在自己内心的真理。每个人似乎都在追问 "我是谁?",渴望超越自我,实现真正的自我。
通过这种练习,你可以开始体验自己的真实本性,而当你体验到自己的真实本性时,你最大的愿望就是其他人也能获得同样的理解。因为你知道,这种认识不仅能让我们看到自己的真实面目,还能让我们从自我中解脱出来。
在我看来,拥有这样的实践是极其重要的。我们都渴望和平,我们都迫切希望感觉良好,成为一个好人,拥有一颗温暖的心,做一个善良的人。但我们往往不知道如何达到这一目标。太多的事情占据了我们的头脑,我们的心似乎永远封闭着。我们并不自由,沉浸在这些困惑、痛苦和苦难中,我们很容易失去希望,陷入困境。
然而,当我们聆听到这些教诲中蕴含的智慧和慈悲,了解到这些教诲开始开启智慧之眼,让我们的心胸向我们的真性和万物的本性敞开时,我们就会充满喜悦、灵感和希望。
通过实践,我们可能会对这种平静有些许体验,但我们无法持续地沉浸其中。我们会重新陷入我们的习惯和普通的思维模式,而这些习惯和思维模式已经准备好重新出现。
此时此刻,我们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警惕,时刻提醒自己,这颗心就像水晶,清澈纯净。就像水晶会呈现出其所处支撑物的颜色一样,如果我们允许的话,心灵也会认同占据它的任何东西。心灵本身是完全开放的,超越选择,超越二元对立。它既可以是好的,也可以是坏的。
正如佛陀所说,"我们用思想创造世界"。我们是世界的设计师,无论它是快乐还是痛苦的源泉:一个由我们的思想和行为塑造的业力现象世界。
然而,一旦你尝到了这种平静的滋味,一旦你有了这一瞥,你就会下定决心,不再重蹈覆辙。
在佛教的忏悔实践中,我们会认识并净化负面情绪和错误行为,我们称之为 "四种力量":
临在力,即诸佛的临在;
后悔的力量,我们一想到自己造成了伤害就会感到后悔;
决心的力量,即承诺永不再犯;
以及方法的力量,即我们为净化负面情绪而采取的各种做法。
事实上,在地藏菩萨的修行中,我们会在达摩达多(Dharmadatou)中忏悔我们所有的负面情绪,达摩达多是心性无所不在的空间。我们所有的负面念头都会在本有本性的纯净中得到净化,它们的黑暗也会被这种澄明驱散。通过忏悔,我们决心不再陷入消极的黑暗,保持心灵的纯净。
我们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明白
"我们所思所想。
一切事物的兴起,都源于我们的思想。
我们用思想创造世界。
以不清净的心说话或做事,痛苦就会随之而来。
以清净心言行,则幸福随之而来......"
然而,当你通过冥想达到心性本善的境界时,你所说的一切都是善的,你所看到的一切都是善的,你所接触到的一切都是善的,因为你本身就是善的。你天生纯净,这只能通过你所做、所想或所说的一切来体现。
当我想起蔣揚欽哲確吉羅卓、敦珠仁波切、頂果欽哲仁波切和所有偉大的上師時,我會問自己:"他們怎麼會這樣?他们所做的一切怎么可能总是利益众生?"
答案是:因为他们始终保持着这种善的状态。他们就是这样激励我们,给我们带来希望的。
当像我们这样的普通人看到达赖喇嘛尊者时,我们会重拾对人类的希望。意识到有这样一位善良的人,我们就会受到鼓舞,因为我们明白,我们也可以成为像他一样真正善良的人。
伟大的修行者,无论男女,都是这种善的化身。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有益的,因为他们始终保持着这种状态,这要归功于保持心灵纯净的修养。他们始终保持纯净,他们的行为被这种善意所感动,并牢牢地保持在这种善意之中。
有时,你会感到真正地与自己、与他人、与整个宇宙融为一体,你会体验到深刻的内心平静。任何有幸体验过这种内心平静的人,都应立即下定决心保持这种平静,这不仅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整个世界。
当你处于这种状态时,非凡之处在于,即使你不做什么,你的存在也会造福他人。只要你保持思想和心灵的善良与纯洁,保持你的动机和存在。
无论我们的外表是好是坏,我们都能得到他们的祝福。无论我们是什么,都只是暂时的;我们所有的幻想都可以净化,因为我们的根本本性是善。
乌云可以遮蔽天空,但我们只需将目光投向乌云之外,就会发现那里有一片从未被乌云触及的无边无际的天空。
在大藏经中,我们经常使用镜子的例子。我们的真如本性就像一面镜子:它反射出各种各样的事物,但奇妙的是,这些反射从未玷污过镜子。无论我们以何种方式存在,我们的真性依然纯洁无暇。
有人说,我们都有佛性,这是真的。诸佛无法让佛性变得更好,我们众生的迷惑和负面情绪也无法腐蚀佛性。
这意味着,没有任何东西可以触动它;它是永恒不变的;它是无中生有的;它是我们的真性;它不能被玷污或削弱。它是永恒不变的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