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治疗性运动来保持或改善人们的健康并不是一个新概念(Licht 和 Johnson,1965 年)。据历史学家描述,早在耶稣诞生之前,希腊和印度就已经开始使用这种疗法(Licht,1965 年)。
但是,Amiot 早在 1779 年就在西方描述了 "cong fou"(gongfu 或 kung fu,取决于翻译中文时的拼写(Florence,1995 年))这一通用术语,其中包括使用一套姿势、动作和呼吸练习,它是唯一一种从古代中国(Adams、Daniel 和 Rullman,1975 年)开始使用,同时不断发展到我们这里的历久弥新的锻炼方式(与瑜伽并列)。
应该指出的是,从一开始,这些练习的治疗目的就很难与其作为武术练习或搏击术的 用途分开(Despeux,1981 年;Jwing-Ming,1997 年(太极拳);Habersetzer,1991 年;Jwing-Ming,1995 年;气功),这种练习影响了其他武术的演变,而这些武术又往往产生了当前的运动形式,如中国或越南武术,甚至现代日本空手道。
在中医实践中,这类运动的使用非常普遍,但在西医实践中却少得多(Réquéna, 1991; Voranger, 1988),尽管它经常影响新疗法的发展(例如,May-Ropers, 1996),但西医引入这类运动的时间要晚得多。当然,利用体育活动进行再教育并非武术所独有(例如,参见 Efther 和 Préau(1991 年)利用体操或游泳方法进行脊椎再教育,或 Sultana(1981 年)对小脑病人进行再教育......);或 Minvielle、Caillaud 和 Ramanantsoa(1997 年)在第九届适应性体育活动大会上提出的各种活动),适用于有运动或智力障碍的病人和受试者(Adams、Daniel 和 Rullman,1975 年;Terranova,1986 年;Shepard,1991 年)。
但是,正如莱曼(1981 年)提醒我们的那样,向运动残疾者开放体育活动,甚至是经过调整的体育活动,并不是不言而喻的,比如要求他们进行空手道中的单腿击打(mae geri),因为他们的两个下肢已经很难保持平衡。
另一方面,无论是老年人还是病人,考虑到他们过去的经验,如果他们从未进行过体育运动,或 者他们已经进行过体育运动,甚至是格斗运动,有时甚至是高水平的格斗运动,就不会向他们提出同样 的要求(Delpech,1996 年)。此外,以预防或减少缺陷为目的的功能再教育,由于个体的正常生理老化,被认为是专门针对老年人的(Ribeyre, Rabourdin, 1982),这意味着所建议的适应性体育锻炼的频率、强度、持续时间和热身必须考虑到受试者的年龄。
在本文的第一部分中,我们介绍了一种描述性的临床方法,以使用源自武术的这类技术(Sultana 等人,1997 年);在第二部分中,我们尝试对老年人群使用这类技术的效果进行实验量化(Gorgy,1996 年)。
这类技术要么来自于所谓的内家拳:"内家功夫"(如气功或太极拳)或外家拳:"外家功夫"(如空手道)的适应性练习,要么在患者轻微受损的情况下,使用这些武术的初学者练习。内家拳和外家拳的分类并不是不言而喻的,而且还存在争议(Dufresne 和 Nguyên,1994 年;Itier,1997 年;Raffort,1997 年)。 简单地说(尽管我们知道这并不能涵盖整个现象),有些内家拳更柔韧、缓慢,有些则更暴力、生涩;有些内家拳主要注重内力的发展,这一点并不十分明显,而有些内家拳则注重身体力量的明显外在表现。
临床方法
对于年轻患者(共济失调、小脑、头部受伤,其病因可能多种多样:多发性硬化症等)来说,练习适应性武术是一项非常方便的活动,因为它总是在康复治疗师在场的情况下进行,并与康复治疗师互动,有时还可以集体进行,包括希望学习的护理人员。在这些活动中,可以在温馨和激励的氛围中强化平衡能力和控制攻击性(可以使用适当的背景音乐,特别是为了减少压力风险或使练习速度标准化,因为练习必须遵循音乐所规定的节奏)。
提供的活动和练习应适合患者的个性和残疾程度:出拳、踢腿、格挡(前后移动或不前后移动)、旋转、学习跌倒等。例如,以站立姿势进行的空手道主要适合中度或轻度残疾者(Vallet,1995 年)。气功或太极拳等源自中国体操的慢动作序列更适合痉挛性张力过高症患者,他们只需用最小的力量进行练习(前提是避免加剧痉挛)。
对于深度痉挛患者,一般应仅限于在低位进行友好的摔跤练习。对静态和动态平衡的兴趣:平衡练习在武术中非常重要,因此也是一种姿势和运动再教育技术(Tse, Bailey, 1992)。事实上,它用于保持某些单足或双足姿势,与上肢、躯干和头部的各种运动有关,也用于确保身体重量从一只脚转移到另一只脚,姿势的变化以及自愿和非自愿跌倒。
对骨科的益处:在站立姿势下进行的所有练习都是在脊柱处于正确位置的情况下进行的,重点是轴向自我扩张而不僵硬。每个关节的位置也会得到仔细控制。同时也不会忘记柔韧性,因为所做的动作可以拉伸主要的肌肉神经链。对呼吸的兴趣:在与气功练习相关的各种呼吸方式中,我们要强调逆腹式呼吸。这种呼吸方法对病人和老年人特别有意思。- 它通过压力和凹陷的交替来按摩腹内器官。- 它还能让你意识到并加强会阴底部的肌肉,这些肌肉在每次吸气时被激活,而在每次呼气时必须放松。这样可以避免会阴部在吸气时腹内压力增加而膨胀。因此,这种呼吸方式在压力性尿失禁(这种类型的尿失禁在老年人和退役女运动员中尤为常见)的病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们还知道呼吸会影响姿势平衡(Jeong,1991 年;Bouisset,Duchêne,1994 年),因此知道如何控制呼吸非常重要。这项技术非常简单: - 吸气与腹部和会阴部收缩有关(吸气的同时收腹,挤压肛门和会阴部); - 呼气是放松的时候(呼气的同时放松腹部和会阴部)。
武术对社会心理和人际关系的益处:发现一种新的活动,以及这些练习的趣味性和美感,是病人有强烈动机的原因。武术能培养患者与教学团队的合作和团结精神。武术能激发病人对生活的热情,因此对悲伤或孤僻的病人特别有用。武术的道德观主张在任何情况下都要自我控制和尊重他人;
这种控制力对于有攻击倾向的病人来说非常重要。此外,这些练习还有助于保持努力的味道(照片 2)。暂定结论:激励、欢快、改善平衡、在尊重他人的同时实现个人价值。有了所有这些特点,武术的适应性应用能在患者的身心发展中发挥作用,这又有什么可奇怪的呢?最后,由于每个学习过程的相对特殊性,重要的是要明白,内外武术并不是要取代这些病人的功能康复,功能康复仍然是必不可少的:站立、行走、爬楼梯、穿衣、如厕的康复....。
实验方法
气功是一种医学和武术活动,被认为起源于公元前 2690-2590 年黄帝时期,或更有可能(Voranger,1988 年)起源于汉代(公元前 200 年)。我们必须确定这种练习所特有的神经生理和神经心理方面。
气功所必需的姿势活动和平衡由复杂的机制支撑。重要的是要认识到 "神经系统利用姿势参照物来计算周身空间的自主运动轨迹"(Biguer 等人,1988 年)。姿势是一个参照物,反重力、轴向-近向-远向反应以及头部和节段的姿势组织都是围绕这个参照物进行组织的。与姿势直接相关的是平衡的概念,而平衡又是适应性运动概念的基础。平衡是指身体在受到几种相互抵消的力作用时的静止状态。
在姿势过程中保持平衡有四个主要因素(Massion,1993 年):- 在支撑多边形内控制重心在地面上的投影;- 错误检测信号或感觉再触发;- 运动过程中的各种调节或姿势与运动之间的协调(包括姿势反应、预期姿势反应)、姿势与呼吸之间的协调以及运动与呼吸之间的协调;- 身体示意图。
气功通过三类姿势(坐、卧、站)来利用这些机制,其练习试图引导练习者进行内部调理、放松、呼吸、身体触觉和地形知识、空间知识、身体静态和动态特性知识,以优化各种协调,从而达到适应运动的目的。将气功的慢动作练习置于本体感觉控制的主导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事实上,慢练使我们能够控制动作,通过与任务相关的反馈回路随时纠正错误,并要求对姿势进行非常精细、持续的控制。根据亚当斯(Adams,1971 年)和施密特(Schmidt,1975 年)的理论,受试者将其当前的动作与手势的内部模型或参照记忆进行比较,病理假设是这种参照减少或消失。因此,气功是一种缓慢的、内化的运动活动(内功),可以延伸用于快速的、外在的武术练习(外功)。
方法
作为对老年人进行精神运动再教育的一部分,我们制定了一个实验方案,以检验气功是否能提高受试者的表现。再教育的目的是延缓因自然衰老而导致的精神运动障碍(手势协调和练习、空间表现、精细运动技能、肌肉强化、记忆和计算等),或改善和减少这些障碍。
两组受试者(从无神经病史的老年互助人群中抽取)各 5 人,在 T0 时间通过林肯-奥塞瑞斯基测试进行评估,林肯-奥塞瑞斯基测试最初由 36 个项目组成(罗杰,1984 年),后针对成人和老年人改编为 16 个项目。
该测试由 4 组运动项目组成
(G1:平衡;G2:一般动态协调;G3:精细动作技能;G4:神经系统)。
例如,在 G1 项目中,我们发现了双脚成直线站立 10 至 15 秒、踮起脚尖保持平衡、睁眼和闭眼时单脚保持平衡的能力和方式(不同程度的摆动、手臂运动等)。
至于 G2,我们发现了倒退行走、坐着时同时用脚和手敲打节奏......每组每周进行两次心理运动再教育,内容相同,一次持续 2 小时,另一次持续 1 小时。在 2 小时的训练中,两组中的一组在文章作者之一的指导下练习气功 1/2 至 3/4 小时,该作者曾接受过心理运动治疗师和气功教师的培训。气功训练的总时间约为 40 至 50 个小时,历时 7 至 8 个月。测试组心理运动康复的平均时间为 1 年 2 个月,对照组为 4 年 4 个月。
研究结果
在 T1 复测后进行的方差分析统计研究表明,气功组在 T0 测试和 T1 复测之间的成绩差异非常显著 [F(1, 8) = 34.9; p < 0.0004],而对照组的差异也非常显著 [F(1, 8) = 5.9; p < 0.041],这表明训练对两组受试者都有积极的影响。
两组的得分比较显示,初始 T0 测试结果之间的差异不显著 [F(1, 8) = 1.11; p < 0.32]。
另一方面,两组在复测 T1 时的成绩差异显著 [F(1, 8) = 8.44; p < 0.019],从而显示了气功的差异效应。
图 1 显示了气功受试者的测试/重测结果比对照组受试者有更大的变化。对交互作用的研究表明,气功组与对照组相比,在测试和重测之间的结果变化有显著差异[F(1,8)= 6.08;p < 0.04]。图 2 给出了 5 名老年受试者练习气功的个体结果。
练习气功没有负面影响,满意度调查表显示受试者对练习气功很感兴趣。
结论
从本研究和一项关于太极拳的研究(Tse, Bailey, 1992)的结果中,我们可以推断出气功和太极拳对老年人的精神运动有一定的疗效,尤其是在姿势平衡方面。
还应该提出的问题是,慢动作练习(要求有别于快速运动的控制和执行机制)是否以及如何才能真正带来更好的速度管理,例如在格斗运动和武术中,或更好地管理日常行动。尤其重要的是,要将慢动作练习与提高动作质量和精确度的练习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管理个人努力,并使老年人的动作真正经济。除了生理作用,气功对心理的潜在益处也不容忽视(例如动态放松的作用)。
从这个角度看,气功似乎是一种能引导个人真正寻求身体、生理和心理平衡的练习。
一般性讨论
如果从实证的角度来看,使用经过调整的运动或武术练习对病人的心理运动康复似乎很 有意义,那也只是从病人的心理角度来看的,因为病人在参加这些活动时感到愉悦,这使他 们更接近于我们社会中体育形象所传达的健康人的做法。
这一结果似乎也是建立在一千多篇有关这些实践的治疗美德的参考文献基础之上的,在理解这些基于传统中医参考文献的研究时遇到了种种困难(Ribaute,1987;Gascoigne,1997)。遗憾的是,这些参考文献大多不符合发表科学证明结果的标准。
在少数符合这些标准的研究中,有可能证明气功训练对大脑皮层活动的影响(张、李和何,1988 年;张、赵和何,1988 年),以及对受试者抵抗离心力导致的重力增加的影响(郭等人,1988 年和 1991 年)。
另一方面,对运动功能的总体改善进行量化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问题,即使获得的结果令人鼓舞。
这个问题自然会出现在所有运动的康复中(Gabel,1986 年)。在量化一般运动训练的效果(Crémieux 等人,1995 年;Durny 和 Avanzini,1998 年)或运动对老年人姿势平衡的影响(Lichtenstein 等人,1989 年)时也会遇到这个问题。对于运动障碍的一般评估及其随时间的演变(如 1986 年的 Tinetti 测试,该测试通过区分静态和动态平衡来分析受试者在不同运动活动中的平衡能力)的任何技术而言,也会出现这种问题,因为目前尚未就普遍认可的方法达成共识(Berg 等人,1989 年;Fugl-Meyer 等人,1975 年;Gatev 等人,1996 年;Sanford 等人,1993 年)。这同样适用于量化接受适应性体育锻炼的患者的主观体能状态。Pieter (1994 年)在对格斗运动研究的回顾中发现,与韩国或日本的格斗运动(跆拳道和空手道)相比,所研究的中国格斗运动(太极拳、咏春拳)对有氧的需求较低(以最大氧饱和度衡量),这反映了截然不同的工作形式;太极拳本身与咏春拳的不同之处在于,太极拳的呼吸效率更高(Schneider,Leung,1991 年)。
但很难将这些练习效果的量化结果与受试者所感受到的健身状态联系起来(Buestel,1982),而健身状态的改善也是康复治疗练习的目标之一(Yardley,Hallam,1996)。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一领域,尽管从经验上看,这些源自格斗运动和武术的方法似乎提供了有趣的结果,但在对这些方法的使用进行科学验证方面,仍有许多工作要做。在所有使用这些方法的案例中,我们要指出的是,这些方法并不能取代传统的康复技术,而是对它们的补充。
参考文献
Adams, J.A. (1984).动作序列的学习。Psychological Bulletin, 96/1, 3-28.Adams, R. C., Daniel, A. N. and Rullman L. (1975).Games, sports, and exercises for the physically handicapped.Lea & Febiger (Eds), Philadelphia, 308 p.Amiot, J.M. (1779).Notice du Cong-Fou des bonzes Tao-sée.In Mémoires concernant l'histoire, les sciences, les arts, les mœurs, les usages, des chinois par les missionnaires de Pe-Kin.巴黎,第 4 卷,441 页。4, 441.Berg, K., Wood-Dauphinée, S., Williams, J.I. and Gayton, D. (1989).Measuring balance in the elderly: preliminary development of an instrument.加拿大物理治疗》,41/6,第 304-311 页。Biguer, B., Donaldson, I.M., Hein, A., and Jeannerod, M. (1988).颈部肌肉振动改变了人类视觉运动和方向的表征。脑,111,1405- 1424。Bouisset, S. & Duchêne, J.-L. (1994).坐姿比站立时呼吸对身体平衡的干扰更大?神经报告》,5,957-960。Buestel, C. (1982).通过测量 chronaxy、rheobase、跟腱反射图和最大 VO2 估算体能。Cinésiologie, XXI, 267- 273.Crémieux, J., Perrin, P. and Mesure, S. (1995).姿势、平衡和体育运动。In " Abrégé de biologie et pratique sportive ", Masson (Paris), pp 98-113.Delpech, E. (1996).Sport précoce et patients atteints d'une lésion cérébrale.Kinésithérapie scientifique, 35, 14-17.Despeux, C. (1981).太极拳,武术,长寿术。Guy Trédaniel,巴黎,316 页。Dufresne, T. & Nguyên, J. (1994).中国武术词典》。Budostore, Paris.287 p.Durny, A. & Avanzini, G. (1998).Aptitudes psychomotrices et performance: étude en boxe française. In Recherches sur les sports de combat et les arts martiaux: Bilan et perspectives.Audiffren M., Brisswalter J., Crémieux J., Fouquet G.& Terrisse A.Dossiers E.P.S.,即将出版。Efther, G. & Préau, J.P. (1991).脊椎康复的体操方法。Encycl.(法国巴黎)。Kinésithérapie-Réducation fonctionnelle, 26050 A10, 1-20.Florence, R. (1995).中国武术术语罗马化的重要性.亚洲武术期刊》,4/1,10-31。Fugl-Meyer, A.R., Jääskö, L., Leyman, I., Olsson and S., Steglind, S. (1975).中风后偏瘫病人。 1.体能评估方法。Scand J. Rehab.7, 13-31.Gabel, A. (1986).老年人跌倒:舞蹈能降低其发生率吗?J. Human Movement Studies, 12, 119-132.Gascoigne S. (1997).中国养生之道》。Hodder and Stoughton, London, 160 pp.Gatev, P., Thomas, S., Lou, J-S., Lim M. & Hallet, M. (1996).小脑功能障碍患者感觉信息减弱和冲突对平衡的影响》。运动障碍》,11/6,654-664。Gorgy, O. (1996).Introduction du mouvement lent en réducation psychomotrice de la personne âgée par la pratique du qi-qong.Evolutions psychomotrices, 8/31, 39-49 Guo, H-Z., Zhang, S-X., Jing, B-S. and Zhang, L-M. (1988).一种新的反 G 机动的初步报告。航空、航天与环境医学》,59,968-972。Guo, H-Z., Zhang, S-X. and Jing, B-S. (1991).气功机动的特点和理论基础。航空、航天与环境医学》,62,1059- 1062。Habersetzer, R. (1991).气功。内功的掌握》。巴黎 Amphora 出版社,197 页。Itier, R. (1997).L'art du combat chinois: présentation des wushus.Génération Tao, 1, 54-61.Jeong, BY.(1991).呼吸对站立平衡的影响。Arch.Phys.Med.康复,72/9,642-645。Jwing-Ming Y. (1995).中国气功之根》。Budostore (Paris).351 p.Jwing-Ming Y. (1997).上乘太极拳》。内功:气与劲的原理与理论》。Budostore (Paris).273 p.Lehmann, R. (1981).Le sport pour les grands handicapés physiques.La démarche pédagogique de l'éducateur sportif.Cinésiologie, 82, 441-451.Licht, S. (1965).History.In: Therapeutic exercise, Licht S., Johnson E. (Eds.), The Williams & Wilkings Company, Baltimore, pp.Licht, S. & Johnson E. (1965).Therapeutic exercise.威廉姆斯和威尔金斯公司,巴尔的摩,937 页。Lichtenstein, M.J., Shields, S.L., Shiavi, R.G. & Burger, M.C. (1989).老年妇女的运动与平衡:试点对照临床试验》。Arch.Phys.Med.康复,70,138-143。May-Ropers, C. (1996)。NOWO 平衡,一种运动和平衡疗法或与身体玩耍。宣传文件,Kreuth/Tegernsee(德国),9 页。Massion, J. (1993).小脑的主要解剖功能关系。Rev Neurol, 149/11, 600-606.Minvielle, G., Caillaud, C. & Ramananstoa, M-M. (1997).Actes des IXe journées francophones des activités physiques adaptées.Poitiers, 95 p.Pieter, W. (1994).武术运动研究:综述。Journal of Asian Martial Arts, 3/2, 11-47.Raffort, P. (1997).L'art du combat chinois : le " Taï ji " dans les styles internes.Génération Tao, 1, 63-71 Réquéna, Y. (1991).气功,一门适用于物理治疗的新学科?Kiné Presse, February, 50-51.Ribaute, A. (1987).Regards sur la médecine chinoise traditionnelle.J. Intern.85, 47-53.Ribeyre, J.P. & Rabourdin, J.P. (1982).Rehabilitation in the elderly.Encycl.Méd. Chir, Paris.Kinésithérapie, 26590 A10, 4.7.10, 1-4.Roger B. (1984).Manuel de l'échelle de développement psychomoteur de Lincoln- Oseretsky, Paris: Les Editions du Centre de Psychologie Appliquée.Sanford, J., Moreland, J., Swanson, L.R., Stratford, P.W. and Gowland, C. (1993).用于测试中风后患者运动表现的 Fugl-Meyer 评估的可靠性。物理治疗,73/7,447-453。Schmidt, R.A. (1993).Learning and performance.Paris: Vigot.Schneider, D. and Leung, R. (1991).咏春拳和太极拳运动的代谢和心肺反应。Int J Sports Med,12/3,319- 323。Shepard, R.J. (1991).残疾人运动和体育活动的益处: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Scand J Rehab Med, 23, 51-59.Sultana, R. (1981).La réducation de l'équilibre et de la coordination en kinébalnéothérapie.Ann.Kinesitherapy, 8, 341-352.Sultana, R., Crémieux, J. and Heurley, G. (1997).共济失调和小脑病人的武术:兴趣与局限。In: Les Entretiens de Bichat: Rééducation 1997, Expansion Scientifique Française, Paris, pp.Terranova, F. (1986).Les activités physiques et sportives comme élément de récupération des handicapés physiques.Cinésiologie, XXV, 69-70.Tinetti, ME.(1986).老年患者行动不便的表现评估。美国老年医学会杂志》,34,119-126。Tse, S-K., and Bailey, DM.(1992).太极拳与健康老人的姿势控制》。Am. J. occup. ther.J. occup. ther.,46/4,295-300。Vallet, F. (1995).Applications des principes du Karaté à la réducation de l'équilibre chez le traumatisé crânien.未发表的三年级论文,第戎物理治疗学院。Voranger, A. (1988).Le QiGong: une technique de gymnastique chinoise (historique et applications thérapeutiques).未发表的医学论文,马赛,160 页。Yardley, L. & Hallam, R. (1996).平衡和步态障碍的社会心理方面。平衡、姿势和步态的临床障碍》。Bronstein A., Brandt T. & Woollacott M.& Woollacott M. Eds, Arnold, London, pp.Zhang, J-Z., Li, J-Z. and He, Q-N. (1988).气功状态下记录的脑电图的脑地形图统计分析。Intern J. Neuroscience, 38, 415-425. Zhang, J-Z., Zhao, J. and He, Q-N. (1988).用压缩频谱阵列和地形图分析特殊心理状态(气功状态)时的脑电图。Compt.生物学。18/6,455-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