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功易筋经
易筋经》图书馆手册/DVD 译者:Annick Bulthé
第 1 章:起源与发展
易筋经》练习被认为起源于原始的萨满教仪式。关于易筋经练习的最古老描述可追溯到大约 2000 年前的《汉书-艺文志》。20 世纪 70 年代,在中国中部长沙市的一座古墓中发现了一幅题为 "行气图 "的织锦画。
画中有 40 多幅练习图,是今天易筋经练习的基本动作模型。人们普遍认为,易筋经是由印度高僧菩提达摩创造的,他也是少林武术的创始人。
我们知道,菩提达摩于公元前 526 年来到中国中部河南省嵩山少林寺。根据传说,他是禅宗的创始人,并在中国发明了 "禅定 "或深度冥想。少林寺僧人在易筋经练习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由于修习禅定需要长时间静坐,僧侣们在冥想后使用武术(武术)来舒展身体。宋代(9601279 年)出版了大量有关《易筋经》的著作。
其中包括张君房受皇帝委托撰写的《道家绝学》。现代十二式练习的最早解释见于清朝潘玮于 1858 年撰写的《内功图说》。
由于传统易筋经是以中医及其五行(金、木、水、火、土)理论为基础的,因此这些练习出现了不同的流派,在许多作品中都强调了这一方面。
易筋经养生气功将易筋经 12 个动作的传统顺序与现代科学方法相结合。这些动作形成了一个连续的过程,重点在于舒筋活络、柔中寓刚。
这套动作的一个基本要素是自然的呼吸,结合平和的心态,使元气尽可能自由地流动。第 2 章:特点 伸展骨骼和筋腱的轻柔、长时间动作。
无论锻炼身体的哪个部位,易筋经动作都要求骨骼和相关关节进行全方位的伸展、屈曲和扭转运动。所有这些动作都是多方向、大范围的。骨骼弯曲时,肌肉群、肌腱和韧带也会被拉伸。
这就改善了血液循环和受运动影响部位软组织的营养,增加了肌肉、肌腱和韧带等软组织的柔韧性和灵活性,提高了骨骼、关节和肌肉的活动能力。动作轻柔、规律,实现和谐协调。
作者对易筋经 12 个动作的传统顺序进行了重新编排,增加了不同动作之间的过渡,使整个练习更加清晰、优美。这个练习的动作是多方向的,肢体的屈伸是简单的或圆形的,关节的轴线给出了一个自然的运动范围。动作以缓慢、优美的步伐进行。需要用力时,必须逐渐用力,肌肉必须放松,将力量和细腻结合起来。没有复杂或重复的动作,所有练习都以宽阔、连续、优美、协调和安静的动作进行。
注重脊柱的弯曲和扭转。脊柱是人体的主轴,由椎骨、韧带和脊髓组成。易筋经》练习的重点是以腰部为轴,扭转、弯曲和拉伸脊柱。
这些动作有助于脊髓和神经更有效地发挥其功能,同时配合四肢和内脏器官的锻炼。在身体放松、头脑冷静的情况下练习这些动作,可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并提高智力。
* 意 = 转化、变化 * 劲 = 筋 * 精 = 能量 意劲精 = 转化筋的质量,改善健康。这种方法由 12 个动作组成,必须准确无误地完成。
1) 圣人祭器
2) 支撑宇宙
3) 撑天门
4) 摘星使转
5) 拉九牛之尾
6) 张翼推山
7) 九鬼拔剑
8) 根沉大地
9) 伸手拔龙爪
10) 猛虎扑食
11) 伟大的问候
12) 看它摇尾巴